本處介紹一些基本的古蹟名詞給大家知道!

馬背

燕尾

鳥踏

獅象座

墀頭

懸魚

柱珠

斗栱

門枕石

步通

抱鼓石

石獅

雀替

水車堵

藻井

垂花

花罩

員光

瓦當

滴水

憨番抬廟角

御路石

泥塑

瓜筒

剪黏

交趾陶

磚雕

山牆

正脊

垂脊

門簪

陸續增加中....

馬背

般的傳統建築,我們常能在山牆的頂端上看到一凸起狀的造型,沒錯!那就是馬背,馬背連接了屋子的正脊與垂脊,優雅的曲線讓屋子變的更加的美觀,馬背的造型十分的多,大抵可以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種類型,其中以金型馬背為最常見,而土行與火行馬背較為稀有!∼UP∼

山牆

是建築物的側牆,因為形狀如山故得其名。∼UP∼

正脊

坡頂端的屋脊,也就是主樑的地方。∼UP∼

垂脊

坡兩側下垂的屋脊,也就是山尖的兩側。∼UP∼

燕尾

別於馬背的另一種造型為燕尾,她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屋頂正脊尾端往上揚,垂脊頂住正脊,形狀有如燕子的尾巴一樣,常見於廟宇,也有出現於一般民家,尤其是具官位之家族,其宅第通常也裝飾有燕尾,這是一種榮耀的象徵喔!∼UP∼

鳥踏

在山牆上用磚所砌出的一道長條物,通常呈現出一字型、ㄇ字型與凸字型,鳥踏並沒有明確的用意與象徵,可能是為了讓單調的牆面看來更加的美觀,所以在寺廟、高官人家或普通民宅都可見到她的蹤影,或者就像是她的名字一樣,鳥踏,為了讓小鳥有個歇息停腳的地方!∼UP∼

 

門枕石

的主要作用是為了穩定門柱,並且防止門柱因風吹或是門的開開合合而晃動,因為長的像枕頭,所以得名「門枕」,曾有一說,因為以前的乞丐喜歡座在廟口的門枕石上,所以有人也稱門枕石為乞丐椅。∼UP∼

抱鼓石

鼓石為石門枕的一種,作用與門枕石相同,且較門枕更加的美觀大方,她那圓鼓般的造型,讓她得名石鼓。∼UP∼

石獅

獅為石門枕的一種,作用與門枕石相同,常用於廟宇,作用是鎮廟除煞,一般依中國人的觀念來做擺放,「男左女右」,左邊為獅子爸,右邊為獅子媽,獅子爸腳採繡球或古錢幣,而且嘴巴張開,嘴裡含石珠,獅子媽腳下有隻小石獅,表現出母親的偉大。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石獅都用來做穩固門柱一途,也有的廟宇將石獅單獨用來作為裝飾,這些石獅不具任何的實質用途,被單獨的放置於廟外,作用如同門神一般,鎮廟除煞。∼UP∼

懸魚

山尖或山花頂端的泥塑、交阯陶或剪黏等作品,因為圖形原以魚形為主,所以叫做「懸魚」,喜用魚型的原因,是因為房子怕火,而魚為水中之物,象徵了水,可刻火,後來的懸魚以不再只是魚的樣式,各式各樣的懸魚兼具吉祥之意(年年有餘)及裝飾之效等作用。∼UP∼

斗栱

是秦漢時期就己經發展出來的一種木架結構,斗栱其實是兩個部分所組成的,一為斗另一為拱,「斗」是一個立體的構件,有方斗、圓斗、八角斗等,「栱」則是一種彎形板狀的結構,利用兩者的相互交疊及榫頭搭接,向外延伸以承接屋頂,其作用在於支撐屋頂的重量,如此可以扺消一部份屋頂的壓力,延長建築物的壽命,另外是功用是做為裝飾,使建築物較為美觀。∼UP∼

藻井

謂「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內縮的斗拱,交織成網狀的傘蓋形頂棚,因形狀似蜘蛛網,所以又叫做「蜘蛛結網」。藻井的中心是一個八角形或者近乎圓形的「頂心明鏡」,因為「頂心明鏡」常作龍形彩繪,所以藻井又叫做「龍井」。
藻井最原始的功能是為了支撐天窗,後來逐漸絢麗奪目,甚至成為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藻井形式有八角形結網、四方形結網和旋渦形結網。∼UP∼

墀頭

麼是墀頭呢?她是屋檐和牆身銜接處所做的一種裝飾,為的是要讓建築物的整體形象能夠統一以及使屋檐和牆身銜接順暢。

一般民家只用磚頭做出反階梯狀的墀頭,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彩繪或泥塑或交趾陶來做修飾,讓家看來更加的氣派∼UP∼

柱珠

叫做「柱櫍」,位於柱子下方柱礎之上,類似矮凳子的台座,以前的柱子多為木材,若直接接觸地面,將會造成受潮而敗壞,所以柱珠最主要的功能是隔絕木柱與地面的接觸,防止柱腳因受潮而造成腐爛。早期的是以圓形或碗形為主,表面則施以淺浮雕作為裝飾,造形樸素淡雅,後來逐漸發展出各種造型,雕工也逐漸繁複,但隨著石柱的大量使用,柱珠的功能不在,純粹只是裝飾與型式上的作用。∼UP∼

瓦當

的是以仰板瓦為底,瓦和瓦交接的瓦溝上,覆蓋著筒瓦,當筒瓦覆蓋到檐邊的時候,裝置正圓形的瓦片,上面有花或字當作藻飾,因為這些正圓形的瓦片,位在所有瓦片的底部,所以有「瓦當」的稱呼。∼UP∼

滴水

的是瓦當與瓦當之間所設置像倒三角型的瓦片,一則可以當作裝飾,一則可以導引雨水的去處。∼UP∼

水車堵

在屋身最上方,也就是牆上靠近屋簷處的水平裝飾線條,常隨著屋身凹凸延伸到山牆上面,堵內通常裝置泥塑、剪黏、交趾陶等作品,這個地方是大師們發揮功力的最佳展示場所,如佳里金唐殿的水車堵,是剪黏大師葉金龍先生的頂級之作。∼UP∼

雀替

替」有人叫做「插角」或是「托木」,有穩定結構和裝飾的功能,雕刻的樣式有龍、鳳、熬龍、花鳥……等。∼UP∼

垂花

叫做「吊筒」,是屋檐下懸垂在半空中的短柱,承挑屋身出檐的正栱外緣套上垂花以作為裝飾,末端常雕成蓮花、花籃及繡球等形式,感覺就像是垂吊的一朵花一樣,故名垂花。∼UP∼

豎材

在垂花外緣的木雕板,造形常以仙女、仙人或是猛虎為主,功用為遮飾垂花中段的榫眼接縫。∼UP∼

獅座

座即是坐斗,坐斗又稱大斗,位於通梁上之斗座,獅座除了柱接梁的「斗」的功能之外,因其雕飾精美,尚有裝飾之效,民間宅第或廟宇喜用獅座,亦有鎮宅鎮廟的功能。每個獅座都由整塊木頭雕成,包括胸前垂鏈及腳踏的球。而垂鏈中央的鈴檔及球內的小球,都雕成可以靈活轉動,並不用任何粘接的手法來完成,手藝非常精妙,獅座上方另有八仙及坐騎。∼UP∼

瓜筒

斗做瓜型者,即為瓜筒。∼UP∼

步通

接檐柱和金柱或者屋身之間的「大通梁」,主要的作用是使檐廊上屋頂的重量,能夠傳遞到屋身或者檐柱,以增加屋體結構的穩定度。∼UP∼

員光

通下方長形的雕花板,具有穩定通梁不變形的功用。∼UP∼

御路石

於宮殿中軸線上台基與地坪之間的斜坡道,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但是由於皇帝進出宮殿大多乘坐轎子(兩側的台階就是給轎夫行走之用),所以將這個地方雕刻成雲龍圖案,以明示皇帝「真龍天子」的身份,後來為寺廟和孔廟所沿用。∼UP∼

花罩

在梁枋下的面狀木雕,除了當作裝飾品以外,最主要的功用是在「軟性」界定空間。所謂「軟」性界定,是指讓空間有所區分,但又不全然分隔的意思。∼UP∼

磚雕

名思義就是在磚塊下工夫的一種作品,可分為窯前磚雕與窯後磚雕。窯前磚雕,即在尚未入窯燒成磚的土坏上進行雕刻,其優點是可造性高,且所雕刻之線條較為自然圓滑,缺點為燒製時容易變形,不利於事後的拼裝,且磚色難以掌控。窯後磚雕,即在已燒成磚之成品上,以小鑿子慢慢雕花,其優點為沒有窯前磚雕的缺點,其缺點為雕之線條較為生硬,而且所花之時間也較久。∼UP∼

交趾陶

趾陶」舊稱「交趾燒」,是以低溫燒製而成的多彩釉軟陶,它的形成年代不明,但是可以確信的是最遲在道光年間引入本省南部。「交趾陶」的色彩鮮艷亮麗,常作為建築物身堵、水車堵、墀頭上的裝飾品。
交趾陶的製作難度很高,所以自道光迄今的一百五十多年間,真正名傳後世的匠師為數極少,其中以葉王的學術成就最受推崇。葉王生前的作品遍及嘉南地區,但大多數已經不存在,現在保存較多的兩處為台南縣佳里鎮的震興宮和學甲鎮的慈濟宮,一共有二百多件作品,內容包括浮雕博古靜物和立體人物動物。∼UP∼

剪黏

黏」又叫「剪花」,是我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本省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民國十七年自汕頭應聘來台主持佳里金唐殿的整修工程,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佳里金唐殿更因同時擁有何金龍的剪黏和葉王的交趾陶,而名聞遐邇。∼UP∼

泥塑

手工捏塑成形後,上彩或上釉燒製而成的泥偶或陶偶,在建築上常見的是交趾陶和泥塑。∼UP∼

憨番抬廟角

番抬廟(厝)角」,是一尊弓著身體,並且以肩膀扛著屋檐角的男性塑像。
關於這種塑像的由來,有以下三種有趣的傳說:

1.相傳有一個大家都叫他老番角的人,因為這個人很喜歡批評別人又愛狡辯,有一天,他跑到正在興建中的廟宇裡,對著裡面的種種東西大肆的批評一番,結果使蓋廟的師傅十分的不高興,晚上就叫他的徒弟照著老番角的面貌做了尊陶像,又吩咐徒弟將老番角的陶像放到牆頭上,作勢扛著廟角,以解心中之不悅
2. 「憨番」是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所引進的黑人塑像。因為黑人天生有蠻力,所以匠師把這種塑像放在牆頭上,以支撐沈重的屋角。

3.以前中南部的主要居民以平埔族為多,漢人常以「番仔」來稱呼他們,而這些「番仔」力大無窮,適合用來做為負重的力士,所以匠師把其做成塑像放在牆頭上,以支撐沈重的屋角,也有放於樑架上,做扛樑狀者稱「力士扛樑」。

「老番角」是一個人的綽號,這個人很喜歡批評別人,而且喜愛狡辯。有一天到建廟的工地,對匠師的作品胡亂批評,因此引起建廟師傅的反感,當天晚上就吩咐徒弟依照他的容貌,塑成一尊邪鬼像,並且讓他站在牆頭上,抬著沈重的屋角,讓「老番角」丟臉。∼UP∼

 

門簪

定門楹與門楣的構件,長雕成龍首狀、方印或圓印,所以又稱門斗印。∼UP∼